清明节必知的传统风俗有哪些?
清明节的风俗习惯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这一时节,生气旺盛,万物“吐故纳新”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,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,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两种说法,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。清明节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除了中国,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,如越南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。
扫墓祭祖
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。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,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,尤其重视家族、祖先的庇护,而祭祖则是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,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人们乃因利趁便,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。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。
清明祭祖扫墓,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。自古以来,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,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,做过好事的人物,人民都会纪念他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,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。
踏青
踏青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习俗。踏青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,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,不过,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,有正月八日的,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,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。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。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人们乃因利趁便,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。
踏青早在先秦时就已形成,到了唐代更为盛行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大历二年二月壬午,幸昆明池踏青。”可见,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。到了宋代,踏青之风盛行。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《清明上河图》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云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扫墓,担提尊榼,轿马后挂楮镪穰、秫穰、鹅雁、青旗,斟酌桥下陂间,藉草啖觞;店肆间亦卖稠饧、麦糕、乳酪、乌枣、油饼、面茶之类;南人折柳枝插门户,北人则供柳条于佛堂耳。”宋代踏青之风十分盛行。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清明日,都人出郊……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树之下,或园圃之间,罗列杯盘,互相劝酬。都城之歌儿舞女,遍满园亭,抵暮而归。”
插柳
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,民间有折柳、戴柳插柳的习俗。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玩,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谚语有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“清明不戴柳,死后变黄狗”的说法,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。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,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,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。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。今天看来,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,是不宜提倡的。
柳树是春天的标志,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枝,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。“折柳赠别
- 上一篇: 一键解锁:如何轻松打开QQ浏览器网页版入口
- 下一篇: 春节手抄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?
-
探索中元节禁忌:必知的神秘注意事项资讯攻略11-07
-
合区后,火玩武尊玩家必知的行动指南!资讯攻略11-05
-
蚂蚁庄园揭秘:涮火锅必知的牛上脑真相!资讯攻略12-04
-
选购空调必知的几大要点!资讯攻略12-08
-
围棋入门:新手必知的下棋技巧与策略资讯攻略11-16
-
正月十五:元宵食用时段与当日传统风俗解析资讯攻略12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