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:嫦娥四号探测器背后的发射“巨臂”——哪个型号火箭托举其升空?
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任务,其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。那么,嫦娥四号探测器究竟是用哪个型号的火箭发射的呢?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。
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34秒,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一枚火箭划破夜空,携带着嫦娥四号探测器,踏上了奔月的征程。这枚火箭就是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(遥30),也被简称为长征3B或CZ-3B。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三级液体运载火箭,具有高可靠性、高性能、高适应性等特点,可以将3.8吨左右的有效载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。
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,曾多次成功发射国内外卫星,积累了丰富的发射经验。它的运载能力达到5.5吨(另一种说法为3.8吨左右的有效载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),这足以满足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需求。此外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还具备高可靠性和经济性,这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,提高了任务的成功率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,其发射任务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。为了确保任务的成功,科研团队在发射前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演练,确保火箭和探测器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。2018年5月21日,嫦娥四号中继星“鹊桥”号成功发射,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了地月中继通信支持,解决了月球背面与地球通信的难题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奔月征程分为四个步骤:发射入轨段、地月转移段、近月制动段和环月飞行段。在发射入轨段,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送入预定轨道,实现了器箭分离。随后,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,不断加速、脱离地球引力,飞向月球。在近月制动段,探测器减缓速度,完成“太空刹车减速”,被月球的引力所吸引。最后,在环月飞行段,探测器环绕月球轨道飞行,实现环月降轨,最终着陆月球背面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-艾特肯盆地内的冯·卡门撞击坑,这是一个直径约186公里、深度约9公里的大型撞击坑。选择这里作为着陆点,是因为它位于月球背面近赤道区域,与地球相对位置较为稳定,便于通过“鹊桥”中继星进行通信。同时,冯·卡门撞击坑内部相对平坦、开阔、安全,适合着陆和巡视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(玉兔二号)组成,它们搭载了多种中外合作的科学仪器,执行了多项重要的科学任务。这些任务包括观测月球背面低频射电环境、揭示月球背面撞击历史、探测月球背面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地下水冰等。
在着陆后,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“鹊桥”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,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的近距离观测。这张影像图展示了月球背面的独特地形和地质特征,为人类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玉兔二号月球车也在着陆后开始了巡视勘察任务。它在冯·卡门撞击坑内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撞击角砾岩,这些岩石样本为研究月球背面的撞击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。此外,玉兔二号还发现了一块含有富含橄榄石和辉长石的岩石样本,经分析判断其为古老的幔源岩或深源岩,可能是40亿年前形成的。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发现这种类型的岩石,为揭示月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除了科学任务外,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承担了一些公益任务。例如,它搭载了月球微型生态圈实验装置,在月球上进行了生物实验,观察了果蝇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情况。这一实验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太空生物实验方面的技术水平,还为未来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着陆,不仅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技术水平,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。它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过程中,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的高可靠性、高性能和高适应性确保了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奔月征程的顺利进行。同时,科研团队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也为任务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和巡视勘察,为人类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、地质结构和物质成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线索。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,也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太空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总之,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用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发射的。这次发射任务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,也为人类探索太空、了解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。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和巡视勘察,为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,也为未来太空探索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-
火箭之巅:揭秘载人火箭尖顶的神秘“逃逸塔资讯攻略11-25
-
神舟九号发射与返回时间的全揭秘资讯攻略11-24
-
如何预订火星旅行机票资讯攻略11-11
-
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待了多长时间?资讯攻略11-19
-
揭秘:SKY-20180330COG型号背后的神秘手机资讯攻略11-22
-
揭秘:“皖”字背后隐藏的省份简称之谜资讯攻略11-24